用中国式细致应对德国式严谨 上海律师做客户的另类“导游”
日期:2010-07-25
作者:周柏伊
阅读:3,440次
鱼尾式一步裙,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窗外是陆家嘴金融中心,年轻的刘爽在午后的阳光中显得干练亲和。曾在哥廷根大学深造的她,如今是陆德劭和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刘爽用中国式的细致,为“汉堡之家”和“德中同行之家”的德国客户们提供着最有效的服务。
场馆后期利用起分歧
去年1月,德国汉堡市与上海世博局签订参展合同,确定了将在上海世博园里建立一个汉堡之家。
汉堡之家的构想是建造一座以极低能耗标准为特征的 “被动房”,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汉堡市的代表希望在合同中明确有关场馆 “后期利用”的细节,以便能够计划投入。
然而,上海世博会是在1928年制订的《国际展览会公约》框架下举办的,根据这个公约和国际展览局的规定,对于场馆后期利用的问题,不能在参展合同中约定。
刘爽律师及其团队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最后,在刘爽的建议下,双方在参展合同中用了一些比较艺术性的语句同时又通过外交途径化解了这个分歧,既不违反《国际展览会公约》,又能满足汉堡市的最低要求,最终使得参展合同如期签署。
开馆前确认消防验收
4月30日世博园开馆前的晚上,刘爽和她的团队为了一个小细节,和汉堡市的代表加班到深夜。
原来,汉堡之家的工程结束后,中方的消防部门对其中的消防设施进行了检验,此后,口头通知验收合格。但由于程序的原因,直到4月30日当天,汉堡之家的负责人还没有收到消防部门签发的验收合格的书面性文件。负责人提出了疑虑:“我的这个场馆,到底合格了没有?会不会在运营中存在消防隐患?能不能按时开馆? ”
得知德方的这个疑虑,刘爽及其团队仔细分析了相关的法律风险和责任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从技术层面出发,在一些理论上会有隐患的地方增派人手和增加消防设施,做好额外的消防预防措施。其次,以案例馆的名义向消防部门书面发函,以确保开馆的合法性。
刘爽的建议打消了德方的顾虑,最后帮助汉堡之家按时开馆,顺利度过了那段“惴惴不安”的日子。
避免“笑脸”引发侵权
汉堡之家开馆后,有一个互动式活动引起了大量游客的兴趣,即拍摄笑脸。参观者可以在汉堡馆内留影,其笑脸将跟其他留影者一同在屏幕上滚动播放。
在这个活动方案设计的最初,德方提出:拍摄参观者的照片并公开播放,必然涉及到肖像权的问题。当德方代表将这个疑虑传达给刘爽时,德国人的严谨再一次震撼了她。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这个活动如约在汉堡之家里举行,所不同的,是在场馆入口处添设了一块醒目的标牌,上面用中英文提示游客,“敬请注意,我们可能会在与汉堡市或其凯发官网首页的合作伙伴相关的展览或出版物中使用您的照片。如果您不希望我们出于上述目的使用您的照片,请您确保没有在本系统中创建您的照片。 ”
提前合作为顺利开馆
相较于汉堡之家,“德中同行之家”的准备就显得格外紧迫。今年3月,在中国历时三年的“德中同行”确定将最后一站设在上海世博会,刘爽签约为其提供法律服务。此时距离世博会开幕仅余不足2月的时间,大量的合同谈判瞬间铺展开来。
一般来说,总是先签订合同,再开始动工。但由于时间紧迫,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又避免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刘爽提出了采用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形式,保证在没有正式合同的情况下,一边开工一边找寻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条款。
5月1日,德中同行之家顺利开馆展览,原定展示时间从2010年5月1日至6月30日,然而,在为期2个月的展示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游客的好评,经过多方协商,展馆组织方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将继续开放“德中同行之家”和内部的互动展示内容。同时,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德中同行之家”将有机会延展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
为外国客户担任“导游”
一年多的德国留学生活,让刘爽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与德国人的相处之道:开诚布公。
刘爽认为,世博会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公司到上海来寻求商业机会,这对上海的律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她说。外国客户在中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咨询律师,律师也因此成为外国客户在中国法律问题上的另类“导游”。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律师实际上同时肩负了法律咨询和中国国情讲解的双重任务。第一时间告诉外国客户,风险在哪里,中国的法律规定是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中国国情。既保障客户的利益,又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行,这其实不仅仅是个法律解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